15 条行车规范

时间:2025/03/18

无论是新手还是老司机,掌握科学的驾驶技巧与风险预判能力,是保障行车安全的核心。据相关统计显示,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 6 万人,其中 70% 以上的事故源于驾驶操作不规范。

提示:由于不同品牌和车型的车辆存在差异,本文无法涵盖所有情况。因此,请您优先参考随车的《用户手册》,并以手册中的建议为准。

一、基础安全习惯 

1. 保持安全车距 

 采用“3秒法则”:前车经过固定参照物后,默数3秒再到达该点,确保足够反应时间。  

 雨天或湿滑路面需延长至5秒以上,避免制动距离不足。  

2. 正确使用转向灯 

 变道、转弯前提前200米打转向灯,明确行车意图,减少后车误判风险。  

 完成操作后及时关闭转向灯,避免误导其他车辆。  

3. 合理控制车速 

 高速勿长期占用快车道,低速勿占据快车道引发拥堵。  

 通过路口时,即使绿灯也需减速观察,防范行人或车辆突然闯入。  

二、复杂路况应对 

4. 超车预判与规范操作 

 超车前观察路况,确保无隧道、弯道等禁止超车区域。  

 超车时闪灯+鸣笛双重提示,超大货车保持横向2米以上距离。  

5. 弯道与山区驾驶 

 入弯前减速至可控速度,弯中禁止急刹,遵循“向右转小弯,向左转大弯”原则。  

 盲弯处鸣笛示意,靠右行驶避免占道。  

6. 恶劣天气应对 

 雨天:开启雾灯+近光灯,车速≤60km/h,尽量单侧轮胎压水花通过积水。  

 雾天:禁用远光灯,开启雾灯+双闪,车速与能见度匹配(如能见度50米,车速≤30km/h)。  

三、车辆操作与维护 

7. 调整后视镜减少盲区 

 左右后视镜:远处地平线居中,车身占镜面1/4;车内后视镜覆盖整个后窗。  

 倒车时结合影像与目视观察,避免依赖单一设备。  

8. 科学使用刹车系统 

 无ABS车辆紧急刹车时,采用“点刹”防止轮胎抱死。  

 载重或乘客较多时,提前加大刹车力度,制动距离可能增加30%以上。  

9. 定期检查关键部件 (建议)

 每周检查胎压(参考车门标签标准值),清理轮胎花纹石子。  

 每月检查刹车油含水量,尤其是老车(超过3%需更换),确保制动效能。  

四、风险规避与应急处理 

10. 远离高危车辆 

  避免尾随出租车、大货车、公交车等易急停车辆,超车时注意内轮差盲区。  

  载重货车掉头时可能占据多条车道,需提前减速避让。  

11. 应对突发故障 

  爆胎:紧握方向盘,缓踩刹车降速,禁止急打方向。  

  刹车失灵:逐级降档+手刹辅助,摩擦护栏减速。  

12. 规范停车与起步 

  临时停车前打转向灯,观察后视镜确认安全;起步时再次检查盲区。  

  自动挡停车步骤:刹车→挂N挡→拉手刹→松脚刹→挂P挡,减少变速箱压力。  

五、驾驶心态与细节管理 

13. 避免分心驾驶 

  手机使用需通过蓝牙或支架操作,禁止手持通话或刷视频。  

  导航设置静音或语音提示,减少视线转移频率。  

14. 警惕光线变化风险 

  驶出隧道时眼睛需适应光线,提前减速;夜间避免被强光致盲,可视线右移暂避。  

  车灯照射路面颜色异常(如白色反光可能为积水)时,需绕行或停车观察。  

15. 随车工具与应急准备 

  常备三角警示牌、反光背心、灭火器,事故后放置警示牌。  

  车内备急救包、小毯子,应对突发伤病或恶劣天气。